大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用纪录片助力国家形象塑造
TUhjnbcbe - 2022/11/23 20:59:00
新生儿破伤风 http://www.nygev.com/

与虚构的故事影片相比,纪录片的非虚构性和尊重生活本来面貌的规定性,决定了真实是其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作为一种把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影视艺术形态,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进行中国叙事和中国形象塑造的理想艺术形式。新时代纪录片如何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呈现,助力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我们充分意识到了纪录片在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加重视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年,原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年,中央电视台中英文纪录频道同时开播。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纪录片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自塑与他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多元共生的话语实践中,以视听语言书写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图谱与历史画卷,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认识中国。


  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相通互补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浪潮出现前,纪录片创作基本上属于国家行为,创作主体是官方媒体,所体现和代表的是国家话语及与之相关联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作为国家话语的产物,这类纪录片在生成和引导主流舆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有待提高。


  由数字技术加持的DV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局面,“新纪录电影”应时而生,它高举纪实主义旗帜,以日常视角、百姓意识为圭臬。一批尊崇纪实美学的纪录片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奖。21世纪以来,互联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网站和快手、抖音、微博、
  *府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应研究和尊重传播规律,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追求,把合乎“大同之道”的中国价值与形象推向世界,更好地讲述符合外国观众审美心理和情感需求的中国故事。同时,也需要吸纳话语的鲜活与生动,把宏大叙事转化为小切口的易引起大众共鸣的情感话语,积极引导和打造以叙事为基础的话语体系。


  “自塑”与“他塑”珠联璧合


  自我建构和他者建构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两大主要生产方式。当面临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及重大突发事件时,纪录片作为“人类生存之镜”,以各级电视台和影视公司为代表的国内纪录片创作机构作为自塑主体需要快速出击,主动发声,弘扬与传递民族精神。如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就持续制作推出了31集、每集5分钟的融媒体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国国际电视台于年2月28日迅速播出中英文双语纪录片《武汉战疫记》,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自1月23日至2月24日期间中国疫情的发展态势和中国*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通过对医护人员、患者、志愿者及市民的采访,为海外受众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中国抗疫实录。


  日本导演竹内亮的《南京抗疫现场》记录了他所亲眼看见、亲身体验到的中国抗疫故事,这种他者视角下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更易于被外国观众所接受。其英文版和日语版在日本雅虎网站播放后,24小时内浏览量就超过了万次。除在日本多家媒体播出引起较大反响外,此片还在韩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通过中外合拍这一制作模式与国际知名媒体机构合作,选择国际观众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有多位外国导演拍摄了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向世界推介不同年代的中国形象。年以来,中外合作进行中国题材纪录片摄制的力度和密度也在加大。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乡村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和中国开展的精准扶贫伟业,五洲传播中心联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优酷视频制作的《做客中国》,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日本导演藤田纯夫推出的《中国减贫:史无前例的人类奇迹》以及和英国电影人柯文思导演合作推出的《柴米油盐之上》,都是以国际视野向海外讲述精准扶贫故事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外来者的视角下沉到乡村观察和体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故事被他们看见和认知,以小见大地呼应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直观展示中国农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非凡成就。


  中国叙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互动


  进入院线、电影节(展)这一放映系统的电影纪录片和电视媒体播放的电视纪录片是传统纪录片走向观众的主要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它们是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纪录片形态。数字技术的升级换代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纪录片的多媒介传播、跨平台推广与发行已成常态。目前院线、电视和网络构成了纪录片传播的“三驾马车”,以这三大主流渠道为基础,中国纪录片向产业化转型的基本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同时利用在视频网站、社交平台和直播平台的多维营销,引发一些与纪录片相关的网络热议话题,也进一步扩大了纪录片的目标受众。


  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是当下传媒生态中纪录片助力国家形象塑造的必然选择。各级电视台和各类影视制作公司越来越多地与网络平台合作以实现传播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上线年轻人聚集的B站,成为被热追的网红纪录片,摄制团队继而又推出院线版的同名纪录电影。


  一些视频网站也从最初的购买纪录片播放版权,转而开始主动投身于纪录片产业的蓝海中,独立摄制或与其他专业影视机构联合投资、出品有一定商业价值和文化追求的纪录片。如B站贴合Z世代用户的需求,加大对纪录片的扶持投入和宣传力度,不仅把纪录片作为知识内容生产的旗帜,还把它当作自身内容价值观和文化品牌的核心体现来经营,出品了《历史那些事儿》《小小少年》《极地》《人生一串》等纪录片。腾讯视频和五洲传播中心、探索频道联合制作了6集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以野外探险真人秀这一特殊的纪录形态反映和传播中国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体验当年中央红*、东北抗联、琼崖纵队、东江纵队险象环生的征程,通过重走中国共产*“来时的路”,把当下和建*百年的伟大历史连接起来,探寻中国共产*人的信仰之基和力量之源,通过探险和野外生存纪实提炼和阐释“勇敢”这一能与国际受众共情的精神品质。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牛光夏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纪录片助力国家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