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
一、文本研读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其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的道理至今仍适用于今天。
二、创意说明
文章较短,多运用短句,多运用对偶。造成铺排效果,气势增强。教学时以“朗读”为主线,读出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脉络,读出主张。
三、活动组织
1、课题导入
《礼记》简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两位同学朗读比较(朗读指导)。
再齐读。
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说说它是什么意思?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3、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的论证思路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能删掉吗?为什么?
(3)能否把“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为什么?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4、拓展延伸
道家代表人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了。”而这篇文章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代表的是儒家学说。我们由作者的观点,来推敲一下,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一、文本研读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构想。我们要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智慧。
二、创意说明
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与《桃花源记》相比较,指出异同。
三、活动组织
1、预习检查
选贤与能(jǔ)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天下为公(wéi)不必为己(wèi)
(明确:通假字的字音,读所通的那个读音。多音字,可以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
(3)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的圈画出来,小组讨论。
疏通文意。
3、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1)“大同”社会家喻户晓,说说“大同社会”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推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亲”能否换成“爱”?
(2)为什么有那么多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引导:暗示当时整个社会的状态,表达作者的情感。
(无奈、向往)
(学生朗读)
4、拓展延伸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异同?
(2)出示“孔子周游列国图”,你读出了什么?
他的政策得不到施行。孔子在自己68岁的时候,仍然坚持孜孜不倦地推行自己的大道思想。
四、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课件展示
3
课堂实录
《虽有嘉肴》
师:现在我找两个同学,说说读了两遍后,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哪个最小?年龄最小?啊,是你啊?你是个头小。
生1:我觉得最好的句子是开头第一句。
师:开头第一句是什么,你读一下。
生1读: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师:这篇文章是写吃饭的是吧。(众生笑)
生1:这句话说的是,即使有美味的嘉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师:那不一定,你不吃别人吃了嘛。
生2:我觉得这段话最好的应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2:我不太知道。
师:喜欢,但意思不是很明白是吧?
生2:它说读书嘛,就能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去反省,让我们自己去勉励自己。所以我觉得读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师:你说得很好嘛。你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3:我觉得应该是“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师:为什么最喜欢这句话?
生3:因为它说的是教学互相促进,教别人的人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就是像现在啊我们相互教对方……
师:再简洁一点,概括一下。
生4:也就是说你教了别人以后,你自己的知识也能得到增长。
师:你的意思是教别人也能提高自己?很好!这边的男同学还有没有?(环视全班)哪位个子最高,哈哈,你最高是吧。
生5:我比较喜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个人的认识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处于困境才能自我勉励。体现了顽强的意志。
师:体现了古人顽强的意志,好。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大概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学,能促进教,这是对老师说的;教能促进学,这是对学生说。就是说你要把学过的教给别人,教不明白的时候,那你就要学。你要想教明白,你就要先掌握。
《大道之行也》
师:现在经过我们班同学的努力,似乎大同社会已经开始家喻户晓了。那大同社会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呢?
生1:是很多可怜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师:哪些可怜的人。
生2:鳏寡孤独废疾者
师:他们具体是谁。
生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和一些残疾人。
师:也许老师给同学们看一下这几个汉字的变化,你能体会他们的可怜。
鳏字甲骨文的变化寡字甲骨文的变化
师:大同社会就是让这些人可怜的人吃饱啊!同学们说对不对啊。
生4:不对,我觉得不仅仅是吃饱。还包括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
师:怎么丰富?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你做过哪些事情呢?我向你学学。
生5:我可以陪他们聊天啊,唠嗑啊,我觉得这些师让他们摆脱寂寞的最好作用,也是最好的,也是对老人最有意义的。
师:各位同学,他说的好不好啊。
(生鼓掌)
师:这是对你最亲密的人是如此,但对一个陌生的老人你会如此吗?
(生摇头)
师:那怎么办?靠国家吗?
生6:太多了,管理不过来。
生7:也许需要靠我们自己的自觉,对别人也要好一点。
师:其实也就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生齐读: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师:能否我将“亲”换成“爱”呢,故人不独爱其亲,不独爱其子呢。
生8:不行,爱体现不出这样的程度。
师:真棒,一个字就巧妙地把大同社会里的亲密的程度打开了。这样亲密的关系就会使得出门你甚至可以_______?
生9:不带钥匙。
生10:不关门
师:具体文中哪个句子。
生齐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师:其实现在这句话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是?
生4:夜不闭户
生11:还有上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
作业设计
《虽有嘉肴》
1、注音
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2、解释
①虽有嘉肴()
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然后能自强也()
⑤虽有至道()
⑥教学相长()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⑧教然后知困()
⑨然后能自反也()
3、翻译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
1、注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幼有所长()
矜()
男有分()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
2、解释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3、翻译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参考答案:
《虽有嘉肴》
1、注音
嘉肴(jiā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翻译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大道之行也》
1、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解释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
3、翻译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欢迎读者
分享到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